国得贤臣则安,国失贤臣则危。贤臣往往敢于直谏而失宠,奸臣往往善于求媚而得势。
历史常常无情地向人们表明,愈是备受重用的野心家,愈是会不竭余力地表示“忠诚”,也愈是要蓄谋篡夺权位。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九日,由于唐玄宗的昏庸腐败,被他恩宠重用的边将安禄山,伪造唐玄宗的“密旨”,打出“平祸乱”诛灭奸相杨国忠的旗号,率领号称二十万大军,起兵范阳叛乱。由于唐王朝重外轻内,中原地区已是一百二十余年没有经历战争,黄河以北又在安禄山管辖之下,叛军一路所向无敌。所经州县,不是投降迎敌,就是弃城逃命。官军望风瓦解,不战即溃。安禄山乘着铁车,以骑兵突袭奔进,仅仅二十三天,就打到黄河岸边。没等唐玄宗“亲征”的官员集合完毕,东都洛阳顷刻沦陷。从范阳叛乱到占领洛阳,仅短短三十三天!叛军一路烧杀抢掠,繁华的东京陷入铁蹄浩劫之中。大唐王朝仿佛是只“纸老虎”,屡战皆败,唐玄宗倏地从盛世顶峰跌落下来。这时,刘晏因战乱,从温县逃出,“避地襄阳”。(1)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勤政楼前的八佾不再倘佯,九韶之乐的音符嘎然停止,王大娘的绝妙杂技“戴竿”也不复存在,大唐帝国歌舞升平的景象从此一去不复返。朝野上下,以至历代后世跨跃时空界限,达成一致共识,这是唐王朝的历史转折点。然而,安禄山刚愎自用,鼠目寸光,于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正月初一,迫不及待地登上皇帝宝座,自称“雄武皇帝”,国号“大燕”,改元“圣武”,自戳“奉密旨”诛杨国忠的谎言,过一把皇帝瘾,由进变守,深居宫闱,沉溺酒色,渐失锐气,使唐朝获得了喘息的宝贵机会。倘若安禄山一鼓作气,占据东京洛阳后,亲自督军攻破潼关,直捣长安龙庭,再横扫江、淮,恐怕唐王朝就很难平定这场叛乱,历史将重写。
经半年相持,唐王朝的颓势有所稳定。在河北,以颜杲卿和族弟、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为代表,在沦陷区首举义旗进行抗战,切断了从洛阳至范阳的驿路,给安禄山带来后顾之忧,不得不分散兵力。唐朝著名将领郭子仪、李光弼在山西、河北一带屡创叛军。著名老将哥舒翰领兵镇守潼关,御敌于关外,形势渐趋稳定。然而,昏君唐明皇平叛心切,竟在奸相杨国忠的纵容鼓说之下,不顾客观条件,一再强令哥舒翰出关征战。哥舒翰君命难违,号称有二十万的官军,仅仅五大就被安禄山的骁将崔乾祐一举击败,致使全军覆没,哥舒翰被俘而降,潼关不攻自破。一代盛世之主唐玄宗顿感一切无可挽回了,只得仓皇逃命。天宝十五年六月十四日,逃离长安的第二天,就发生了马嵬驿事变。正如《长恨歌》所云:“六军不发无奈何”,奸相杨国忠被怒不可遏的禁军杀死,杨贵妃也难逃厄运,唐玄宗被迫“割爱正法”,赐死缢杀了自己最宠爱的贵妃。唐玄宗仓皇逃命,连自己爱妃的生命都保不住,又怎能成为百姓之主,率众平叛,恢复李唐王朝呢?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
历史的重任落在了太子李亨身上。
父子分道扬镳。唐玄宗走上崎岖的蜀道,向成都而去。太子李亨则率两千余人马北上朔方。七月十日,李亨到达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七月十三日,即位于灵武县城南楼,史称唐肃宗。肃宗亲御南门,群臣欢呼“万岁”。
在战乱中即位称帝的肃宗,激动得涕泪横流,左右官员无不感动。肃宗即大赦天下,改元“至德”,遥尊玄宗为“上皇大帝”,并派使者赴蜀报告。实际上,玄宗此时尚未传位,肃宗及支持者是急不可耐地抢位。古时,信息不便,直到近一个月后,玄宗到达成都已近半月,灵武使者赶到成都,玄宗才知太子即位。不过,玄宗必竟是历经风雨的大唐天子,也有大唐天子的谦谦风度,闻而则喜说:“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2)不几日,颁布《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此事做得倒也体面、大度。
当肃宗在灵武即位时,玄宗正颁布一道重要的制令,检讨自己的“不明”,“致令贼臣内外为患”。所谓内外贼臣,指的是杨国忠与安禄山。制文还自责道:“伊朕薄德,不能守厥位,贻祸海内,负兹苍生,是用罪己责躬。”
昏君经过几乎亡国的教训,终算有了明智和清醒。在这道制文中,还宣布以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史,任务是“南收长安、洛阳”,担当平叛的重任。同时又宣布诸王子分别领兵:永王李璘为西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等四道节度都使,江陵大都督;盛王李琦为广陵大都督,领江南东路及准南、河南等路节度都使;丰王李珙为武威都督,仍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路节度都使。对于明皇任命诸皇子领兵分管几个地区,谏议大夫高适曾劝阻,主要是担心皇子争权夺位。唐玄宗基于“夫定祸乱者,必仗于群才”(3),急于平定安禄山叛乱,而没有听取。为了平乱的需要,玄宗撤手放权。实际上,他也管不住了,由各皇子自己任命选择郡县官员。
安禄山攻陷洛阳后,玄宗曾命永王李璘为山南节度,但永王并不出阁,实际上由副史全权负责。事过半年,长安又陷敌手,首都被占,形势恶劣。
玄宗再任永王李璘为四道节度使。可见此时权力和管辖范围都比原来大得多,而且是出阁亲任。肃宗在灵武即位后,永王李璘于天宝十五年(至德元年,公元756年)九月,来到湖北江陵,开始了“图谋异志”,另立王朝的分裂活动。安史之乱期间,湖北江陵可谓战略要地。因为河南、河北已为叛军占据,唐王朝财政收人愈来愈依赖富庶的江南提供税赋。由于原来的汴水漕运已经断绝,江准租庸只有改道江汉,由荆襄输至关中。这对于以后平定安史之乱,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永王李璘是唐玄宗第十六个皇子,年幼时母亲郭顺仪身亡,太子亨(肃宗)收养了他。夜里还搂着他同榻而眠,可见手足情深。永王自幼聪明好学,但相貌丑陋,且有眼睛斜视的毛病。当时,江淮租庸像山一样堆积在江陵,永王璘来到江陵随即恣意招募了几万名将士,招兵买马,破用数亿。这时刘晏正在襄阳。永王赏识刘晏的才华和为人,便“署晏右职,固辞”(4)。永王璘委任安排刘晏相当高级重要的官职,刘晏却坚决拒绝了邀请。他给当时并不属于管辖自己的宰臣房琯上书了一份公文,“移书房琯,论封建与古异”说:“今诸王出深宫,一旦望桓、文功,不可致。”(5)他忧虑重重地认为,现在各皇子出深宫领兵辖地,一旦求望武王、文王之功,为争夺皇位进行割据,无法平叛,局面就不可收拾了。
果然被刘晏言中。永王身边的谋士薛镠、李台卿、苏垧等人给永王出谋划策说:如今天下大乱,只有南方富庶安定,永王掌握四道军队,封疆数千里,应该占据金陵(今江苏南京),保有江南,好像东晋那样,分领天下。
永王自幼生长在深宫,不明世事,他的儿子襄城王李惕,掌握兵权,勇猛好战,左右为之眩惑,一个个都晕了脑袋,谋反的决心狂肆地付诸行动。
当时肃宗已离开“龙飞”之地灵武,经顺化(今甘肃庆阳),于十月初抵达彭原(今甘肃宁县)。当他知道永王要东下占据金陵,遂下诏令永王“归觐于蜀”,回四川到玄宗的身边。永王正野心勃勃,怎么可能从命?节度都副史李岘看永王要起兵争天下,便推辞说自己有病,离开永王到肃宗那儿去了。肃宗也早就知道刘晏的才华。神童之才,朝野之间,无人不晓,当他知道刘晏拒绝永王的邀请,更要争取刘晏,于是诏命刘晏为户部度支郎中,兼侍御使,专领江淮祖庸。刘晏闻旨,欣然领命,由襄阳前去吴郡(今江苏苏州)就任。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也许是历史注定给后世留下遗憾,中国最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似乎比刘晏多几分浪漫,少几分实际,误从永王,给后世留下了多少疑惑和不解。
“今诸王出深宫,一旦望桓、文之功,不可致。”刘晏基于这样的认识,坚决没有答应永王任命的高级幕府右职。而李白不管是胁迫也好,还是从命也罢,终成永王的高级幕僚。一个从实际出发,对全局深思熟虑,顺应历史潮流;一个则从理想出发,脱离实际,缺乏深思熟虑,认为当官可以报效国家,误从搞分裂割据的永王璘.正当李白登上楼船,随永王沿江东下,没有“一扫胡尘”,而是直捣吴郡(今江苏苏州)时,刘晏与吴郡太守兼江南东路采访使李希言正在谋划如何抵御永王的进攻。
李白与刘晏分属的两个营垒进行了一场殊死的战争,血与火的较量。
一个是诗仙,一个是神童,二人毫无恩怨,却各为其主成了对立面。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一月,虽已立春,却似寒冬,河面结着一层薄冰。可怜江南人烟稠密,却不能战,面对永王的大军压境,不禁纷纷南逃。
李希言与刘晏等人商议,先书一信给永王晓明大义:逆胡安禄山已占据河南、河北,洛阳、长安两京沦人水火之中,李璘不灭胡贼,却奔袭江南,于国家社稷损而无益,理应退兵而回。
永王接信一看,信中竟然直呼自己的名字,不禁勃然大怒,随即派部将浑惟明直捣吴郡,进攻李希言;又派季广琛进攻广陵采访使李成式,但重点进攻李希言,李希言派部将元景暖和丹徒(今江苏丹徒)太守阎敬之率兵抵挡,李成式也派部将李承庆前来协助,共同抵御永王的进攻。
谁知首战即败,全军覆没。阎敬之被斩,元景曜和李承庆见永王锐不可挡,二人率众不战而降。永王军威大震;江淮一片惊恐,许多唐朝官员望风而逃。李希言看到自己派出的人马,不是战死就是投降,心中十分害怕,与刘晏共商退策,准备弃城而逃。
刘晏力劝李希言说:“永王不服君命,必将灭之!弃城而逃,无疑助纣为虐;当以据城固守,断不可拱城投降。”李希言听从刘晏的意见,随即让刘晏领兵驻守余杭(今杭州西余杭县),李希言驻守吴郡,以便互相支援,互相配合。
永王乘胜前进,直抵吴郡,李希言感到自己力量单薄,实在难以顶住永王的进攻,弃城而逃,领兵与刘晏合在一起。刘晏在余杭积极进行抗击永王的准备,广招兵员,驻城待战。永王见刘晏死守余杭,准备决一死战,便没有进一步南下。这时,他的谋士认为,吴郡已占,重点在攻克扬州和金陵。
于是,集中兵力向西挺进。正当李白还蒙在鼓中,欢欣赋诗“楼船跨海次扬都”,“帝子金陵访古丘”之时,唐肃宗知道永王已进兵江、淮,进行了部署:设置淮南节度使,管辖广陵等十二郡,派高适担任节度使;设置淮南西道节度使,管辖汝南等五郡,来瑱担任节度使,命他们和江东节度使韦涉一起对付永王,进行讨伐。
永王进兵江、淮,与肃宗争权,反映了唐肃宗继承皇权的不稳定性。正如刘晏所担心的那样,“今诸王出深宫,一旦望桓、文之功,不可致”。其根源还是唐玄宗造成的,他宠爱无比的安禄山起兵反于范阳,他恩宠重用的奸相李林甫、杨国忠误国祸民,弄得他众叛亲离,只好寄望于诸王子领兵平叛。其实,他自己就是靠政变上台的,应该明白“诸王出深宫”,一旦领兵,必然会“望桓、文之功”的道理。可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应该承认,从封建道德皇权观念来说,唐肃宗派出高适和来瑱分别担任淮南、淮南西道节度使,决心讨伐永王,至此,永王理应成为反王。
当永王要占领扬州、南京时,广陵采访史李成式和河北招讨判官李铣奉命讨伐。李铣率领数千兵员及骑兵进驻扬子(今江苏邗江),李成式派判宫裴茂率三千士兵进驻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准备合兵讨伐永王。李铣在江边插了很多旗帜,并在江上进行检阅。永王和儿子李惕登城眺望,见江北声势很大,不免心中恐惧。大将季广琛对诸将说:“我们属从永王来到这里,天命还没有到,人谋已经堕毁,不如趁着还没有交战,早想出路。不然,死在刀箭之下,只能永做叛臣了!”诸将都同意。于是,季广琛率领部下奔向广陵,浑惟明奔向江陵,冯季康奔白沙。也就是李白在《永王东巡歌》中所说的“主将动谗疑,王师忽离叛。”永王知道诸将皆逃,马上派骑兵去追季广琛。季广琛说:“我感谢永王的恩德,所以不想和他打仗。如果逼我,我就无可奈何了,只能回兵作战!”骑兵回来报告,永工十分忧虑,主将皆逃,何以能战?一时束手无策。当天夜里,李铣派部卒点了很多火把,每个人点两支,隔江望去,火光闪闪。这时,永王部队里也有人点上火把相应。永王一看,心惊胆战,以为李铣的部队已经过江,便急忙带着家眷和部属连夜逃跑。到了天亮,才发现李铣并没有过江,于是又返回城里,带兵乘船仓皇逃走,幕僚也各自逃离,即李白所说的“宾御如浮云,从风各消散”。
肃宗的江北军队派出的侦察兵报告说:“永王已经走了。”于是,江北军过江齐进。当时,江北军招募了约有二十人的敢死队,作为先锋抵达新丰。
但敢死队到新丰后竞喝得酪酊大醉。永王听说江北军来到,派儿子李璘和部将高仙琦去迎击。江北军驿骑奔告敢死队,敢死队被惊醒后立即骑马迎战。
双方正打得难分胜负时,李铣带大队赶到,从左右两翼夹击,李璘肩膀中箭,致李璘军大败。李璘被乱兵杀死,高仙琦等四人保护永王南奔到鄱阳郡(今江西波阳),司马陶备闭城不让进。永王大怒,下令烧城,搜罗仓库物资和兵器,准备翻过大庚岭,奔往岭南。江西采访使皇甫侁派兵追上,永王中箭被俘,皇甫侁在传舍(旅店)私下将永王杀死,玄宗的第十六子就这样命落黄泉,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后来,皇甫洗派人将永王的家属送到四川。唐肃宗知道后说:“皇甫洗既然生擒我的弟弟,为何不把他送到四川,却擅自把他杀了呢!”下诏罢免皇甫侁的官职,决定终生不用。
刘晏在反对永王的战乱中,先是固辞受职,尔后积极组织力量抗击,保护了江浙一带人民免遭战火的灾难,进一步得到唐肃宗的信任,一再受到升职重用。
李白由于误从永王,遭到流放夜郎的惩罚,途中遇赦,获得释放。他的报国雄心依然不减。当他知道唐朝著名战将李光弼“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
后,表示“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6)。后因年高有病,只得半道退还。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十一月,李白客死当涂县令李阳冰处,中国最光辉灿烂的诗坛巨星从此殒落了。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宗即位后,尚不知道李自已经逝世。代宗大概考虑到李白从永王实非是李白的过错,而是朝廷不能任贤举能,遂下诏书拜李白为左拾遗。但又惹得中国历代文人学士的讥笑斥骂:生不及禄,没而称官。
注释:
(1)《新唐书》卷149《刘晏传》。
(2)《资冶通鉴》卷218至德元载八月条。
(3)《全唐文》卷366《玄宗幸普安郡制》。
(4)《新唐书》卷149《刘晏传》。
(5)《新唐书》卷149《刘晏传》。
(6)《李太白全集》卷15《闻李太尉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
【注】
豆豆网VIP作品,所有作品均已完结。将不定期进行免费连载(部分情节刪除)。
需完整完结请点这里咨询客服>>>
中国平安股票走势预测和K线图分析
刘晏 第二章 动乱中的险恶官场 第01节 刘晏与李白
豆豆小说其它网址:www.ddkanshu.com,请大家收藏备用
CopyRight © 2024 本作品由豆豆小说阅读网提供,仅供试阅。如果您喜欢,请购买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