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晏晋升为吏部尚书,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第一次被任命为宰相。尚书,在唐朝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是尚书省的组成部分。唐朝因袭隋制,以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即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以中书省的中书令和门下省的侍中任宰相之职,另以它官任宰相者,则加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简称为“同平章事”。刘晏任吏部尚书,加中书门下平章事,即是宰相。不过,刘晏此时仍主要负责度支盐铁转运租庸使的经济事务。
刘晏初任尚书,心情格外舒畅,可谓踌躇满志,意气奋发,下决心拨乱反治,复现贞观开元盛世。可究竟怎么才能复现贞观开元盛世,一时间却说不出来。他怀着初次拜相的兴奋,径直去妻兄李■宅第,一是通报同喜,二是与妻兄共商国是。李■是尚书左丞相,属领空衔,并无实权。但为官清廉,忠正有德,非常受人敬重。刘晏进得门来,妻兄李■十分客气,请刘晏至内室。走进房门时,只见门帘破旧不堪,差一点扯破了官服,刘晏不由心中叹息:堂堂宰相,连个门帘也是破的,便对李■说:“妻兄清廉守身,难道门帘破旧其弊,不能换一个新的吗?”李■则微微一笑说:“做官就该懂得廉耻。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门帘也即门脸,一日数见,视其破旧,以俭养廉也可促使自己记住知廉不取、知耻不为啊!”
两人谈说之间,刘晏暗暗地度量好门帘的宽窄。回来之后,刘晏用竹子编好一个门帘,没有加任何装饰,想把门帘送给妻兄李■。刘晏想到妻兄说过的话,三次把门帘携至李■的家门口,不敢拿出来又悄悄带了回去,即“三携至门,不敢发言而去”。(1)
《太平广记》记述的这个小故事,可谓刘晏一生的写照。妻兄李■所言所为,正是他毕生信守的原则,一辈子以俭养廉,知廉不取,知耻不为。可是,刘晏万万没有想到,做官拜相要知廉知耻,可知廉知耻却不一定能做官拜相,甚至被罢官罢相。官场沉浮对谁都好像是一个未知数。刘晏拜相不到一年,宰相的板凳还没有坐热,即于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正月,因为“坐于中官程元振交通,元振得罪,晏罢相为太子宾客”,(2)罢免一切政事,连度支盐铁转运使也被罢掉了,可谓一橹到底。
原来,宦官李辅国、程元振发动兵变,杀死张皇后和越王系后,两个人都自认为有“定策之功”,便“忌嫉宿将”,(3)李辅国更是专横跋扈。当时,元载初仕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个劲地依附李辅国,自然不敢也不可能说话。老臣苗晋卿虽然是三朝元老,正直敦厚,但此时已是七十高龄,谦柔谨慎,胆小怕事,为了安保自身,对于是非善恶,也是睁只眼闭只眼。李辅国身为行军司马兼兵部尚书,掌握兵权,对百官可以任意呵叱,对代宗大有越趄代疮之势,他对代宗说:“皇帝尽可安居在宫闹禁中,外事自有老奴处分!”代宗听后,心中自然不是滋味,只是顾忌他手中握有禁军兵权,表面上以示尊重,尊李辅国为尚父,事无大小,均由尚父李辅国操办作主。
权力的宝座仿佛是只魔椅,坐在上面的权好往往更加凶狠毒辣,不择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力,而窥视权力宝座的权奸更想登上魔椅,显示自己超凡的魔力,满足私欲官欲。程元振也是太监出身,他与李辅国本是知己,狼狈为奸,同其私而合于利,结成朋党。但他不甘心自己的权位在李辅国之下,早就想取而代之。两军相逢勇者胜,两好争雄则诡者胜。程元振吃透了官场,他深深懂得,悄悄潜言密奏比大庭广众之下的真言明奏要强似百倍。于是进宫密奏代宗,说李辅国有谋反之意。皇帝千怕万怕,最怕有人谋反,听说李辅国要谋反,更是惊恐不安,忙问:兵权俱在李辅国手中,当以何法除之?
程元振奏说:“不妨。李辅国手下有一大将,名叫彭体盈,久已怨恨辅国专横。只须陛下假以辞色,不愁彭体盈不为陛下用也。”代宗连夜传召彭体盈进宫,封官许愿,进行拉拢:“你能联络李辅国手下士卒,便当拜授你为大将军。”彭体盈奉诏大喜,便暗地里结合一班禁军将领,又是一番封官许愿,令他们背叛李辅国。诸事皆办妥当,代宗便下旨,罢免了李辅国行军司马兼兵部尚书的职务,又下旨诏拜左武卫大将军彭体盈代为禁军苑内宫田五坊等使,任右武卫大将军药子昂代判元帅行军司马。李辅国得旨大怒,急忙进宫,要面见代宗皇帝。但一切己为之晚矣!李辅国连朝门也进不去了。彭体盈派兵上前拦住,说道:“尚父已罢官,不可再入宫内。”李辅国这时才知道手下的人都背叛了自己,怒气升腾,一时双目紧闭,气晕倒地。左右上前扶起,李辅国气急败坏,声泪俱下:“老奴死罪!不能事郎君,只能请赴地下事先帝去了!”不一会儿,宫内传下谕旨,赐李辅国宅府在长安城外。满朝文武闻知李辅国失势解官,故意到城门口拜贺,气得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得急忙回府,移书上表求解官职。第二天,圣旨又下,封博陆郡王,仍拜为尚父,允许在朔望入朝。李辅国当堂跪拜谢恩,便收拾家当,迁到城外赐府中去居住。一朝显赫权贵,如今落花流水,削职在家,门庭冷落,车马稀少,在消磨中期图来日东山再起。但是,他再也爬不起来了。数日后,一天半夜,李辅国正左拥右抱,搂住两个侍女安睡时,程元振派府中武士杜名济潜入郡王府中。手起刀落,李辅国便身首异处。尚父被刺,代宗皇帝下旨赠李辅国为太傅官,予以厚葬,同时行文各地捉捕凶手。其实凶手就在程元振府中。
不几日,刺客杜名济因冒死暗杀李辅国有功,升迁梓州刺史。
程元振谋杀李辅国后,终于取而代之,升任骤骑大将军,独揽禁中大权,右武卫大将军药子昂也升迁御史中丞。程元振因拥立代宗有功,权势日增,平日妒贤嫉能,今日便利用手中大权进行报复,打击排挤正直大臣。宰相来瑱因为过去一件事没有听从程元振,程便耿耿于怀,伺机报复。广德二年(公元763年),来瑱“破裴戎,遂入朝,拜兵部尚书。程元振欲报私憾,诬瑱之罪,竟坐诛。”“遂下诏削除官爵,贬播川尉,员外置。及鄂,赐死。”
(4)宰臣裴冕可谓朝廷元勋,为肃宗山陵使,因处理刘烜与程元振意见不同,程元振又耿耿于怀,挟私报复,在代宗面前弹劾一本,裴冕被贬降为施州刺史。故史书称,来瑱、裴冕“二人既被诬陷,天下方镇皆解体。元振犹以骄豪自处,不顾物议”。(5)
如果说来瑱、裴冕因与程元振尚有小事纠葛,遭诬陷一被赐死,一被贬职,那么功勋卓绝的郭子仪则与程元振毫无任何瓜葛也遭到排挤打击。原因是郭子仪“功高难制”,于是“巧行离间”,让郭子仪自己“请罢副元帅”。
(6)
这个离间计如何“巧行”呢?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四月中,代宗继位后,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史朝义当时正占据东都洛阳,郭子仪领兵与史朝义交战。程元振假诏朝命,召郭子仪入京。
郭子仪的儿子郭暖与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十余岁就定下婚事,配成夫妇,起初十分恩爱,后因升平公主自恃金枝玉叶,闹了矛盾,子媳反目,小夫妻吵架,郭子仪与代宗二人调停,小夫妻终又恩爱如初。这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以后经艺术加工编成戏曲剧目《打金枝》,至今久演不衰。郭子仪与代宗是老亲家,是皇亲国戚,照样受到程元振的排挤和谗言。
郭子仪闻命赶回京师,朝见代宗皇帝,却被程元振布置的兵士拦阻,进不了宫门。回京十日,朝见不了皇帝,心中才明白这是程元振的诡计,郭子仪十分愤怒,立刻回府拜表,请求自撤副元帅及节度使等职。代宗下旨准奏。
“罢子仪副元帅,加实户七百,为肃宗山陵使”。(7)郭子仪接旨谢恩后,心中越想越不是滋味,越想越担心,越想越怕谗言且成。于是将代宗身为广平王共同讨伐逆胡安禄山时给他的手诏敕书计有一千余封,汇成二十卷呈上,言词恳切地陈述说:“臣的德薄如蝉翼,命轻如鸿毛,屡受国恩,猥侧朝列。安禄山起兵范阳,天地震荡,中愿血战,臣北自灵武,册先皇帝,乃举兵南进,广泛收罗士卒于歧阳。肃宗先帝托臣以国家,成为陛下副职横扫两京妖祲之气。”“陛下居高听卑,察臣不贰,皇天后土,察臣无私。”“我受恩在陛下的领导下,制敌行间,东西征战十年,前后经历百战。在平叛战斗中,天寒剑断,溅血沾衣;野宿魂惊,饮冰伤骨。真不知跋涉了多少艰难险阻,出没了多少生死考验,只有全凭天意,才至于到了今日。承蒙陛下曲垂惠奖,念及勤劳,贻臣手诏敕书一千余封,圣旨微婉,慰谕绸缪,表彰微臣的一时之功,却成为子孙万代的传世之宝啊!”“赐手诏敕书凡二十卷,昧死上进,庶烦听览。”(8)
代宗翻读过去给郭子仪的手诏敕书,勾起了昔日同甘共苦、征战东西的回忆,不由感慨万千。君臣共过天下患难,又怎能忘却呢!于是悔悟,下诏书自责道:“是朕不德不明,造成大臣忧疑。是朕的过错,朕非常自愧,望公勿以为虑。”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十月,本来代宗以雍王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以郭子仪为副帅,讨伐史朝义,由于程元振和宰相鱼朝恩“交訾之”,(9)两个人都说郭子仪的短处,代宗只好作罢,乃命仆固怀恩为副帅,向洛阳发动总攻。程元振怕雍王大兵在握,不易驾驭,又奏请派自己的心腹刘清潭为监军,请兵于回纥国出兵助战。这时,史朝义已经用了反间计,派人到回纥国登里可汗谎报说,唐室已两遇大丧,中原无主,领兵入关可以收取府库,掠获无数金帛子女,诱请登里可汗举兵入塞。登里可汗是肃宗幼女宁国公主下嫁其父毗伽阙可汗所生。毗伽阙可汗又向唐室提出“以少子请婚,肃宗以怀恩女妻之。毗伽阙可汗死,少子代立,即登里可汗”。(10)这样,登里可汗率兵长驱直入,沿途攻城掠地,掳劫人畜。代宗闻讯惊慌,急派仆固怀恩前去抚慰。仆固怀恩与登里可汗有翁婿之谊,相见太原,从中调停。
登里可汗非常高兴,遂即调转兵锋,率领回讫兵马向东京进发,合力助讨史朝义。直至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在刘晏拜相之时,安史之乱终于平定。
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大唐王朝十分疲弱。吐蕃可汗闻知宁国公主绝色天下,又为新寡,便多次求书娶宁国公主为妻。但宁国公主誓不再嫁。吐蕃王垂涎宁国公主的美色,遂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九月,会同各部落蕃兵二十万人马长驱直入,连陷兰州、廓州、治州、洮州、秦州、渭州等郡县。
边关告急文书连连送到朝廷,竟然被私通吐蕃的程元振藏匿,不让代宗皇帝知道。吐蕃进至径州,泾州刺史高晖是程元振的羽党,早已与吐蕃暗自勾结,吐蕃兵到,便开城迎接,自愿充任向导,引蕃兵攻入邠州。邠州刺史逃到京师,向代宗报奏。代宗左右一看,都是在朝文官,急忙拜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郭子仪自被罢职以来,麾下只有二十骑,被逼无奈,只好驱捉民马补充行队。刚到咸阳,蕃兵已越过奉天、武功,横渡渭水,冲过便桥,直至京畿。
百官仓皇逃散,代宗身边只有一班嫔妃。代宗见形势危急,只得逃出京城,程元振、元载和刘晏等护驾,一同奔向陕州。郭子仪闻知皇帝要出逃,立即从咸阳领兵赶回京师,皇帝的车已出京城,便匆匆追寻出城。他从太极宫往西而行,刚至开远门,只见射生将王献忠领着四百余骑兵卒,拥着丰王珙而来。原来是王献忠逼迫丰王以下的十个王正准备投降吐蕃,迎贼入宫。郭子仪见他们面带喜色,横马挡住去路,厉声诘问王献忠:“你们往哪儿去?”
王献忠见是郭子仪,不免有几分畏惧,连忙下马,躬身答道:“今主上东迁,社稷无主。公身为元帅,何不行废君主君之事,以副民望呢?”丰王珙也上前劝说:“元帅是国家重臣,今日之事,只须公一言便定。”郭子仪怒目而视说:“朋友尚不可乘人之危,况殿下与圣上系叔侄之亲,岂可骨肉相残?
今日之事,下官只知有天子,不知有他!“随即命众人跟随自己走出京城,沿途招集散兵,前往陕州,保护代宗。
吐蕃可汗进入长安,只见宫殿巍峨宏伟,竟不敢进入其内。降将高晖首先驰入,吐蕃可汗随进后宫,搜寻宁国公主。宁国公主眼看代宗逃离,自叹红颜薄命,不甘受辱,投身太液池中,自溺身亡。吐蕃可汗令手下在长安大肆抢掠财物仕女,六宫遗下宫女皆被抢占,可怜长安遭到安禄山侵占后的又一次蹂躏。吐蕃搜遍京城,搜出唐朝已故邠王的儿子广武王承宏,便立为儿皇帝,假署百官,令前翰林学于可封为宰相。
这时郭子仪手下仅有武关守卒数千人。令判官王延昌到商州招抚旧部。
各路军马得到郭于仪的号令后,分别赶赴咸阳。郭子仪会见各部旧将,禁不住老泪纵横,要求部将同心协力,驱逐吐蕃,收复京城。众部将感恩涕零,誓遵号令,收复长安。郭子仪朝见代宗皇帝,代宗怕吐蕃乘势攻入潼关,想留往郭子仪在身边护驾。郭子仪拜奏说:“臣不收复京师,无颜以对先帝;臣若出兵兰田,吐蕃必不敢东来,请陛下勿以为忧。”代宗准奏为是。郭子仪便派遣主应军使张知节率羽林大将军长孙全绪为前锋,扎营韩公堆,“击鼓讙山,张旗帜,夜丛万炬,以疑贼”。(11)真是兵不厌诈!同时,又派光禄卿殷仲卿募兵兰田,派出绕勇骑兵二百余人,渡过浐水,游弋长安。老百姓彼此欢呼传言:“郭令公调集大军来收复长安了!”一传十,十传百,竟成声势。吐蕃可汗命探马出城探听,回来报称:“确有郭子仪大队兵马,即日前来围攻京师。”吐蕃官兵此时己掠夺财物子女无数,目的已达到,正想满载而归。听到这个消息,不由十分惊慌。这时,羽林大将军长孙全绪派部将王甫潜入长安,秘密联络了勇敢侠义的数百青少年,夜至朱雀街,边打鼓边呼喊:“郭令公来了!王师到了!”唐朝叛将高晖听到这喊声吓得魂飞魄散,连夜出城逃走。一逃皆逃,一散皆散,吐蕃可汗率领众蕃兵逃出长安。
(见新、旧《唐书。郭子仪传》)
郭子仪兵不血刃,不战而胜。吐蕃兵退后,捷报传到咸阳,郭子仪请代宗回銮京师。当初吐蕃作乱,全是程元振从中作祟,暗通吐蕃,屡压奏表,酝成大祸。此时长安收复,百官群臣议论纷纷,归罪程元振。“太常博士柳伉上疏切谏,诛元振以谢天下。”(12)程元振心里又怕又恨,怕的是百官群起而攻之,恨的是郭子仪忠守唐朝天下。于是,利用在代宗身边的优势,潜言密奏,挑拨离间,“又以子仪复立功,不欲天子还京,劝皇帝暂且去洛阳定都,以避蕃寇”。在御前听政时,刘晏身为转运使,从解决缺粮问题出发,苟同元振请天子暂且移都洛阳。在刘晏看来,生人之本,以粮为首。还都长安,京师必将严重缺粮,漕运输粮,难克三门之险,移居东都,缺粮则比长安易于解决。代宗本受程元振的馋言挑拨,已是疑虑重重,再听刘晏之言,甚觉有理,遂同意下诏宣慰。郭子仪在兵部侍郎张重光宣旨后,即附奏章给代宗皇帝:“臣闻雍州之地,古称天府,右控陇蜀,左扼崤函,前有终南、太华之险,后有清渭、蜀河之固,神明之奥,王者所都。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兵强士勇,雄视八方,有利则出攻,无利则入守。……以至太宗、高宗之盛,中宗、玄宗之明,多在秦川,鲜居东洛。”
“咸谓陛下已有成命,将幸洛阳。臣熟思其端,未见其利。夫以东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并邑棒棘,豺狼所嗥,既乏军储,又鲜人力。……陛下奈何弃久安之势,从至危之策,忽社稷之计,生天下之心。臣虽至愚,窃为陛下不取。”
最后,针对代宗所担心粮食不够的问题,郭子仪提出,为恢复旧业,再造邦家,唯新庶政,穿大布之衣,戴大帛之冠,躬俭节用,罢黜白吃饭的官吏,去掉冗食的官僚,抑制宦官专权,任用贤能宰相,“付老臣以练兵御侮,则黎元自理,寇盗自平,中兴之功,旬日可冀,卜年之朝,永永无极矣!”
(13)可以说,郭子仪的奏章对代宗收回成命,粉碎程元振的阴谋起到了关键作用。郭子仪在信中,从政治、军事、经济上指出了还都洛阳是“弃久安之势,从至危之策”。当时,东都洛阳久经战火,宫室焚烧殆尽,老百姓已不满千户,宫室在洛阳既缺乏军需储备,又缺少劳力,连马吃的饲料、百官住的地方都没有,如何能在洛阳生存呢!而还都长安,在政治上、军事上,甚至人们的心理上都不一样。特别是在军事上可以“有利则出攻,无利则入守”,秦川之地是“王者所都”,是大唐王朝太宗、高宗开创贞观、永徽盛世的地方;也是玄宗实现开元之冶的首府,放弃京城长安,代宗梦想继复开元盛世还能实现吗?代宗还都洛阳也不是出于本意,主要是受了程元振馋言的影响,当皇帝的最怕战功赫赫、握有军权的人谋反。“子仪复立功,不欲天子还京”,可谓一支暗箭矢的,使代宗轻信妄言。郭子仪的这封奏书恰恰解了代宗心头的迷惑和怀疑。
代宗看到郭子仪的奏表,垂泪而泣,谓左右曰:“子仪用心,真社稷臣也。可亟还京师。”(14)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十一月,车驾由陕回到京城长安。代宗还京,宰臣程元振也乘车随驾回朝,可悲的是代宗还想“以规任用。”程元振又窥测方向,与御史大夫王升饮酒,发泄心中不满,又为谏官弹劾。这时,代宗才下诏罢免程元振。“同恶阴谋,议当从重。……程元振性惟凶愎,质本庸委,蕞尔之身,合当万死。”(15)但是,代宗念及当初程元振有护驾保驾之功,特宽刀斧之诛,饶了他一条性命,罢官削职,放归田里,命京兆府派人递送州县。
刘晏由于与程元振私交不错,曾赞同程元振劝说代宗移居东都洛阳的意见,遭到一些官员的谤言,受到程元振牵连,由相位被罢为太子宾客。元载却在朝中得势,一时权倾当朝。
刘晏再次被贬,好似挨了一记闷棍,这是他自任京兆尹到入相五年来的第二次被贬。他闭门不出,居家反思,切感羞愧,无颜见人,妻兄李■知道刘晏遭贬,特地赶来看望,劝慰妹夫说:“为人在世,孰能无错?又孰能无冤?错不可毁其身,冤不可夺其志。位高不可擅权,权大不可谋私。元振之流权贵一时,终不能一世。妹婿倒应该痛定思痛,置流言蜚语于不顾,清正守身,报效唐室。”刘晏听后,暗中思忖,李■说得对啊!人孰能无错无冤!
奸臣都是权倾一时,终不能一世,李林甫、杨国忠、李辅国、程元振不皆是如此吗?他们虽显赫一时,不都是遗臭万年的奸臣祸首吗?他暗下决心,宁可守其身,蒙其冤,也要做为国为民的清官,留芳名于后世,绝不做贪赃在法、目无纲纪的权奸而遗臭万年!
两个月后,刘晏的命运发生了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刘晏居家两个月有余,不觉已到三月,春暖融融,练罢道术,走出家门,步向长安街头。只见街市萧条,饥民褴褛,米市竟斗米卖价千文。他不由心中一阵酸楚,开元盛世之际,斗米不过十三文,如今物贵钱贬,黎民百姓,如此艰食,日子怎么过啊!
别说老百姓居家艰难,就连皇宫禁苑也是“宫厨无兼时之积”,吃了上顿没下顿。御林禁军缺乏粮食,孕育着造反的危机,令代宗皇帝着急头疼,屡屡侧席无眠,忧心忡忡,坐立不安。
一日,宫中五更晨鼓刚刚响过,公鸡尚未司晨,黎明前的长安仍是一片漆黑,刘晏骑着一匹瘦马,急急忙忙穿街走巷,赶往大明宫东朝堂上早朝。
连绵春雨,路滑泥泞,马虽赢瘦,倒也跑得十分迅疾,缰绳一放,竟然撞在路边石柱上,刘晏差点从马背上摔落下来。真是:鼓声初动未闻鸡,赢马街中踏稀泥;烛暗有时冲石柱,雨中无处认沙堤。(16)
刘晏在朝堂执笏等待早朝。俄顷,侍中内外呼应,代宗皇帝从后宫走出。
侍御官承旨索扇,两张羽扇合成一道屏障,代宗皇帝在扇后登上御座,坐定后撤开羽扇,只听代宗一声吩咐:“宣诏太子宾客刘晏接旨。”
侍御官一声传呼:“宣诏太子宾客刘晏——!”
刘晏闻声从后排走上前来,跪伏在地:“微臣刘晏领旨。”
生为人臣,面对险恶官场,真不知是祸是福!
注释:
(1)《太平广记》卷164《国史补》。
(2)《旧唐书》卷123《刘晏传》。
(3)《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
(4)《旧唐书》卷184《程元振传》及《新唐书》卷144《来填传》。
(5)《旧唐书》卷184《程元振传》。
(6)《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
(7)《新唐书》卷137《郭子仪传》。
(8)《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
(9)《新唐书》卷137《郭子仪传》。
(10)《旧唐书》卷121《仆固怀恩传》。
(11)《新唐书》卷137《郭子仪传》。
(12)《旧唐书》卷184《程元振传》。
(13)《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
(14)同上。
(15)《旧唐书》卷184《程元振传》。
(16)据张籍《早期寄白舍人严郎中》改写。
【注】
豆豆网VIP作品,所有作品均已完结。将不定期进行免费连载(部分情节刪除)。
需完整完结请点这里咨询客服>>>
中国平安股票走势预测和K线图分析
刘晏 第二章 动乱中的险恶官场 第04节 再遭罢相
豆豆小说其它网址:www.ddkanshu.com,请大家收藏备用
CopyRight © 2024 本作品由豆豆小说阅读网提供,仅供试阅。如果您喜欢,请购买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