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活在四维空间,唯有时间一维不能重复。对于杨炎成为元党第一位的骨干人物,只能以纸笔追述当年。
杨炎,字公南,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人。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出身在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世代官僚地主家庭。曾祖杨大宝,唐初武德年间当过龙门县令;祖父杨哲,没有功名,以“孝行”称著于世,受过朝廷的表彰;父亲杨播,进士出身,退居求志,玄宗曾召拜他为谏仪大夫,后弃官回家归养。杨炎的家庭既非名门贵族,亦非权贵显达,是一个清高守志、淡泊功名的书香门第。
旧史书有关杨炎的记载,是从他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时代开始的。《旧唐书。杨炎传》说他“美须眉,凤骨峻峙,文藻雄丽,并陇之间,号为小杨山人”;《新唐书。杨炎传》说他“美须眉,峻风寓,文藻雄蔚”。可以看出,青年时代的杨炎是一个眉清目秀,美髯挂腮,才华出众,风度翩翩的漂亮公子。常常妙手得佳作,在家乡和京师一带,已是初享盛誉,号称“小杨山人”。
唐代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吏。据新、旧《唐书》载,杨炎踏入仕途,没有走科举道路,因当时的节度使有自任僚属的权力。杨炎当官,不是受朝廷的征召,而是从担任地方官的幕僚开始。杨炎何时离开家庭到凉州去任职,史书没有记载。但从杨炎一生的经历看,大约在玄宗天宝六年(公元747年)
杨炎二十岁左右时,被河西节度使吕崇贲任命为掌书记。河西节度使驻凉州(今甘肃武威),例兼凉州都督,领辖凉、洮、西、善、河、临六州,掌书记在节度使直接领导下参预军国事务。可以说,他深受吕崇贲的赏识而成为幕僚。
据记载,杨炎在河西节度掌书记任内,政治上并无建树,倒有一件事很能说明杨炎“豪爽尚气”的所谓豪爽侠义的个性。一次,神乌县令李大简喝醉了酒,与杨炎发生争吵,斥骂了他几句,杨炎即“令左右反接,榜二百条,几死”。一言不合,立即捆人打人,几乎致人死命,而且被打的还是堂堂七品县令。由小见大,看来,杨炎的翩翩君子风度与此行为也是自相矛盾,豪爽中挟有强烈的报复心理,侠义中夹杂着心胸狭隘。可见,谁得罪了他,他就置人于死地。所幸大树底下好乘凉,吕崇贲深爱其才,对他毒殴县令没有过问。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哥舒翰为陇右、河西节度使,杨炎此时二十六岁,撰文赞扬哥舒翰“以纵横之奇,判总军国”。(1)肃宗年代(公元757年—759年),杨炎又受命为河西节度使杜鸿渐的父亲撰写安州刺史杜公神道碑,名气大震。杜鸿渐的故吏以杨炎“交目馨香,托之篆刻”,杨炎又再次撰写河西节度使杜公碑。(2)《通鉴》卷216记:“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干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翰每遣使入奏,常乘白橐驼,日驰五百里。“说河西、陇右如何富庶当属夸饰之词,但当地百姓安居,确是事实。这位哥舒翰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正月入朝,以病留京师。当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十二月,唐以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领兵八万讨安禄山。第二年六月,兵败被俘,投降安禄山,终为安禄山所杀(《旧唐书》卷104《哥舒翰传》)。杨炎经历这一变故,思想上震动一定很大。这一年,杨炎二十八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
据史书记载推测,杨炎此时已回到凤翔老家。
叛军占领长安后,凤翔变为唐朝反攻京城的前哨基地。为了拉拢地方势力,肃宗在甘肃灵武即位以后,一面为杨播封官,“即家拜散骑常侍,玄靖先生”;一面由“副元帅李光弼表杨炎为判官”。但是,杨炎对李光弼的征召“不应征”;之后,肃宗又拜杨炎为起居舍人;他又以父死居丧为理由,在家守孝,未参加过肃宗朝的平叛工作。看来,杨炎及其家人对安史之乱,曾一度持观望态度。因此,当安史之乱基本平定,肃宗又回到长安时,只给了杨炎一个司勋员外郎的小官,并不重用。
《太平广记》有关杨炎的一个小故事,曾记述杨炎在安史之乱后,有过一段不得志。故事说,杨炎在京城长安,生活潦倒,只好投寄在一个姓卢的官吏门下。卢知杨“画松石山水,出于人表”,就留他在家中,“馆之甚厚”。
后得知杨的家属滞留洛阳,缺衣少食,心有不安,暗中令人,拿了银钱财物,“到洛供给,取其家书回以示杨公,公感之”。因此,杨炎深受感动,用了一个月的功夫,为卢画了一幅山水,“松石云物,移动造化”,“其迹妙上上品”。这个故事说明,杨炎多才多艺,不但写得一手好文章,还画得一手好山水。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发生于安史之乱后,杨炎赴京谋官,受到肃宗冷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杨炎当时的不利处境,不仅政治上不受信任,连生活上也一度窘迫困难。
杨炎从肃宗朝进入朝廷,但不被重用。《旧唐书。杨炎传》有“服阕久之,起为司勋员外郎”的记载。意思是说,杨炎为父守孝终以后很久,才被朝廷起用为司勋员外郎。以此推断,这还是肃宗朝后期的事,杨炎时为三十五岁左右。
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继位,元载当权,杨炎的地位才发生了变化,从司勋员外郎“改兵部转礼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再迁吏部侍郎”。员外郎多从六品散官,郎中从五品,中书舍人为正五品上阶,吏部侍郎为正四品。由此可见,约在代宗朝十年之内,杨炎官运亨通,步步高升。
究其原因,有他才能出众的一面;更重要的是他的才能为权相元载发现,受到元载的重视,仰仗元载的提携重用,成为元党的骨干。
前文已述,元载是靠玩弄权术阴谋,投靠肃宗宠信的宦官李辅国登上相位的。但当李辅国权重逼主,失宠于肃宗时,他又参与了肃宗杀死李辅国的密谋。在代宗朝间,宦官鱼朝恩专权,凌辱大臣,元载表现得狡猾宽忍。如有一次,鱼朝恩借为百官讲《易》的机会,指桑骂槐,指斥当朝宰相用非其人。另一个宰相王缙听了“大怒”,但元载听了反而微微一笑,并不在意。
鱼朝恩出来对别人说:“怒是常情,笑不可测。”但是,当他发现鱼朝恩有失宠于代宗的迹象,便为代宗设谋,诛灭鱼朝恩。因此,元载深得代宗的宠信,权倾朝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元载在朝廷上下,广树党羽,结成元党,成为代宗朝内势力最大的一个政治集团。
与其他一些权佞相比,元载倒是很有才干。史称他“家本寒微”,“自幼嗜学好属文,性敏惠,博览子史”。因此,他看上擢升杨炎,既是扩大个人权势的需要。也是因为杨炎的才能。杨炎在任中书舍人时,“与常衮同时知制诰,衮长于除书,而炎善德音,自开元以来。言诏制之美者,时称常杨焉”。杨炎与常衮合作起草的诏令,既善于表达皇帝的旨意,文字又十分优美,受到朝野的称赞,誉为“常杨”。这在讲究文辞之美的唐朝十分重要,元载赏识杨炎之才,方纳为私党。
纳杨炎为私党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杨炎与元载同出一郡,乡情的纽带把他们紧密拴在一起。元载迅速提升杨炎任吏部侍郎、史馆修撰,培养、重用杨炎,杨炎自然十分感激元载的栽培提拔,视元载为恩师。如果杨炎对元载不恭,视为异己,元载则会毫不顾惜乡情,毫不念及才能,进行排挤打击。
元载也有他善于用人、识人的长处。元载看中杨炎,把他拉入元党,加以重用,并不足以说明。通过他对刘晏的态度,则看出他这一长处了。刘晏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起,至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止,主管唐王朝的财经工作达二十四年之久,其主要成就元载主持朝政期间。刘晏不属于元党,但元载忙于擅权,“乃悉以钱谷之务委之”。客观他说,刘晏没有妨碍元载擅权,因此也能委以重任。这说明,元载尚有知人之明,也有用人之量,只要不损害自己,不是政敌,也并非是一概尽用纳私贿官的庸禄鼠辈。
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代宗诛灭元载。根本原因,固然由于元载贪赃枉法,民愤很大,祸国殃民。但更重要的还是元载过于专权,和代宗发生矛盾,欺君罔上。
据《资治通鉴》记载,代宗诛杀元载,本来要尽诛元党,在所列元党名单中,杨炎首当其冲,排在第一位。正是由于刘晏上书代宗“法有首从,不容俱死”,王缙、杨炎及其他元载党羽才保活于命。否则,杨炎早就如同元载一样身首异处了。
一个令人值得深思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杨炎是元党第一号骨干分子,且由道州司马一跃成为当朝宰相,难道仅仅是崔祐甫以荐举贤能为己任,认为杨炎“可器任”吗?史书明表如此,实则不然。表面是崔祐甫的力荐,实质是德宗的主张。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大年十四年(公元779年)五月,代宗去世,德宗继位。德宗为什么要起用杨炎,还得从德宗和元载的关系说起。德宗的母亲沈氏,是个普通的宫女。德宗只是由于是代宗的长子,加以在安史之乱的平叛中,是代宗的重要助手,并在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担任天下兵马元帅,收复了东都洛阳,立有战功。因此,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才被立为太子。但是,在封建王朝,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往往是当时各种政治军事集团争夺权利的集中表现。德宗从被立为太子,到登上皇帝宝座,毫不例外地有过一段曲折经历。
代宗大历年间,德宗居东宫。当时有个代宗宠信的独孤贵妃,生了个儿子叫韩王李回,受到代宗的宠爱。京兆尹黎干和宦官刘清潭合谋,打算拥立韩王李回当太子,把德宗废掉。这个计谋遭到元载的反对。元载对代宗说,德宗是长子,非常贤良,又立过大功,怎么能废掉呢?无党的另一宰相王缙也表示反对,支持元载的意见。这样,德宗才保住了太子的地位。《新唐书。元载传》记述,“帝(指德宗)为太子,实用载议”。那么,连当初德宗被立为太子,也是元载的提议了。
德宗即位以后,饮水思源,自然想起了元载拥立之功。但这时元载已死,因而重用杨炎,也在情理之中。只是由于元载任相时,贪赃枉法,买卖官爵,名声太坏,民间甚至流传“元好钱,贤者愚,愚者贤”的歌谣,所以德宗又待了几年,在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才公开为元载平反,“诏复其官,听改葬”,连同时以元党罪名被杀的“故吏许初、杨皎、纪滔等,合赀以葬”,也一律平反了。
可以说,拜杨炎为相就是为元载平反的开始。
但是,德宗不仅仅是为图报元载的拥立之功而重用杨炎。《新唐书》卷145《杨炎传》还记述:“德宗在东宫,雅知其名,又尝得(杨)炎所为李楷洛碑,置于壁,日讽玩之。”其本质还在于德宗雅知其名,欣赏其才,崔祐甫对此洞察尽悉,举推荐杨炎为相。德宗和崔祐甫可谓君臣相知,两相互宜。
当时德宗召回的元党不止杨炎一人,但独任杨炎为相,并非由于他是元党,而是欣赏杨炎的才华和能力。
元载亲信、元党骨干杨炎拜相,但此人争强好胜,脾气大,易动怒,心胸窄,善报复,刘晏能有好日子过吗?
杨炎初登相位,心中十分明白,为元载复仇,报复刘晏,为时尚早。他更清楚,德宗皇帝正拭目以待,需要他拿出几项治政措施,彻底改变大唐王朝的经济面貌,迅速复现贞观永徽之治。
新相杨炎第一次上朝了。他胸怀两税法的腹案暂且不表,竟不顾冒犯龙颜,矛头直指皇帝私库——大盈内库的问题。
这是系及皇帝自身利益的问题,也是众多大臣想说又不敢说的问题,更是度支盐铁使第五琦多年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问题。安史之乱后,社稷动荡,人口剧减,财政困难,府库空虚。本来国家财赋收入均存于国库——左藏库,后来京师豪将求取无节,度支盐铁使第五琦无法禁止,就将国家公赋全部解入皇帝私库大盈内库,由宫禁宦官掌握,借以逃避豪将索取。但这样做流弊更大,皇帝随意取用,支出无度,管理无律,况且施行多年,人员浮冗,财政支出多为照顾关系,谁也搞不清府库的丰俭盈虚。
天子德宗登殿,群臣早朝礼毕。德宗目视杨炎,特意问道:“爱卿初及相位,有何进言?”
杨炎迅捷上前:“陛下:臣以为,国家财赋收支,乃治国安邦大本,犹如生人之喉命,轻重系及贫富治乱。先朝权制流弊,以宫中宦官领职,操掌邦国之柄,国库丰俭盈虚,虽大臣而不得知,怎能为陛下计义天下之利害。”
(见《新唐书》卷145《杨炎传》)进而他向德宗进谏,“国库私库,理应界线清楚,泾渭分明。臣以为,公赋仍应归左藏库,宫中经费悉数拨交大盈内库掌管。乞望陛下纳言拨正。”
杨炎上台伊始,初试锋芒,说干就干,直言进谏。反正自己的绿袍木简正束之以待。
含元殿内寂静无语。群臣万没想到,新相锋芒毕露,竟敢直言进谏大盈内库这个敏感问题,也不由暗自钦佩杨炎敢作敢为的侠义风骨。人们不约将目光投向德宗,期待皇帝善纳如流,一改弊端。
德宗此时尚锐意进取,高兴地采纳其议:“这都是先朝积弊。依卿所言,国库私库按先祖太宗遗训划分。”
一个如此棘手问题竞如此简单解决了。新相一举而就,皇帝一言定夺,朝野深受鼓舞,同列“属望贤相”,人们期待杨炎能成为一代贤相。
第二天,杨炎又再接再励,上疏德宗,创立两税法,代替租庸调。
仿佛一夜之间的突变,唐王朝的赋税制度来了个急转弯。两税法大力推行,租庸调寿终正寝,新法代旧法,创新变革,历史对杨炎停步注目。
两税法突如其来,如同天降,果真如此吗?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凡事预立,皆有基础,皆有准备。杨炎确立的两税法也决非例外。细细体察,不难发现,唐王朝均田制的破坏,孕育两税法的诞生;刘晏和第五琦所进行的税制整顿,打下了两税法的实施基础,做好了两税法的出台准备。
杨炎在两税法实施中,高屋建瓴,历数旧法弊端,明显忽视了刘晏在确立两税法准备工作中的功绩。
然而,历史没有忽视。
注释:
(1)《文苑英华》卷800《河西节度使厅壁记》。
(2)《旧唐书》卷118《杨炎传》。
【注】
豆豆网VIP作品,所有作品均已完结。将不定期进行免费连载(部分情节刪除)。
需完整完结请点这里咨询客服>>>
中国平安股票走势预测和K线图分析
刘晏 第五章 一夜之间的突变 第01节 元党骨干杨炎
豆豆小说其它网址:www.ddkanshu.com,请大家收藏备用
CopyRight © 2024 本作品由豆豆小说阅读网提供,仅供试阅。如果您喜欢,请购买正版。